七水流香

这位不得不看,这位常熟人的半生传奇

POST DATE: 2020-04-25 VISITED: 1 / 3349 FONT SIZE: T T T


他从常熟走出,

一个人,一辈子,

一部书 他的一生,

仿佛就是为《清史》而生!



央视《国家记忆》

讲述了清史专家戴逸的修史一生,

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


△戳视频,看这位常熟人的半生传奇


又如何倾尽半生心血成就

一部能够等肩《史记》的不朽史书?



戴逸

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青年时就被看作史学界内前途无量的学者,25岁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史学著作《中国抗战史演义》,不到而立之年就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副教授,如今,更是被称为“清史研究第一人”。

 

1950年,戴逸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研究生,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出版了《中国近代史稿》、《明清史》、《清通鉴》等30多部著作。



秉笔直书,悬之国门,

这是戴逸毕生的愿望,

编纂《清史》的种子也早

就在戴逸的心底深深种下——

1961年

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

主动邀请戴逸共同筹备编纂《清史》的相关事宜。


△吴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编纂《清史》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启动。


2002年

一直到四十年后,

《清史》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他也从当时一个而立之年的参与者,

变成满头白发的掌舵人。



3500万字的鸿篇巨著,他说,

即使“跳到火炉里去,也要炼成”。


△戴逸


“我说我就像干将、莫邪,炼宝剑炼不成,我跳到火炉里去,也要炼成。我就怕我身体顶不住。”


戴逸奔走呼吁,希望可以

新修一部能列入正史的“第二十五史”,

为此他煞费苦心,

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沈阳、台北

先后多次组织研究讨论,集中优秀人才。


△终于,一幅蓝图在他脑中成型


《清史》的编纂,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

仅仅是清史工程创造的副产品

就相当于三部《四库全书》的体量。



如今,《清史》工程已进入尾声。

戴老已92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天伏案工作至少6个小时,为《清史》忙碌,在他心里,这是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在修史的寂寥事业里,固守的一个历史学家的现世情怀,那种“板凳须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深深令人折服。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独坐小楼之上,青灯黄卷,

咿唔讽诵,手握彤管,朱蓝粲然。”


但是只要谈起家乡常熟,

这位著作等身的白发游子心底就涌起

滚烫的情感和绵长的思念...


经过三年筹建,戴逸学术馆于2019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开放。戴逸学术馆位于常熟老城区中心石梅广场,紧邻常熟图书馆,原常熟县立图书馆,始建于1916年,建筑面积1275平方米,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戴逸先生命名为衣山楼。

△原常熟县立图书馆

 

△戴逸学术馆


学术馆藏有戴逸先生收藏一万五千多册书籍和研究清史的相关史料及当代名人赠送戴逸学术馆书画作品。


沈鹏先生题写戴逸学术馆”,言公达教授题写“衣山楼”,篆刻家吴苇先生为学术馆制戴逸学术馆”、“衣山楼”藏书章二枚,版画家张利群先生为《戴逸学术馆》2019年10月28日开馆创作开馆纪念藏书票一套两枚



一枚藏书票为戴逸先生肖像(尺寸15X21厘米),用黑白块面惟妙惟肖地刻划戴逸先生一头鹤发,一生只为清史的单纯、真诚、古道热肠的容貌,票面盖有篆刻家吴苇先生为学术馆制“戴逸学术馆”藏书印。

一枚藏书票为学术馆大楼《衣山楼》(尺寸21X15厘米),用素描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刻画对老楼的怀旧和《衣山楼》广场的新貌,票面盖有篆刻家吴苇先生为学术馆制“衣山楼”藏书印。



△点击上图直接购买